在胆汁酸代谢与肝胆疾病研究中,Allocholic acid(别胆酸)是自带 “生理属性” 的天然小分子 —— 作为内源性胆汁酸家族成员(由胆固醇代谢生成),它像一位 “代谢信号兵”,既能调控肝脏胆汁酸合成(通过 FXR 受体),又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还能参与肝细胞保护,是连接 “肝胆代谢”“肠道 - 肝脏轴” 的关键研究工具。凭借 “天然结构、生理活性明确、实验适配性强” 三大优势,它让胆汁酸相关实验从 “体外模拟” 更贴近 “体内真实状态”,数据参考价值直接拉满!
核心优势:内源性胆汁酸的 “可靠与精准”
Allocholic acid 能成为代谢研究热门工具,源于对科研需求的深度适配:
生理活性 “原汁原味”:与肝脏 FXR 受体的结合活性(EC50≈1μM)接近内源性水平,10μM 浓度即可抑制胆汁酸合成关键酶(CYP7A1)表达(下调 40%),且对非靶标受体(如 TGR5)作用弱(特异性>80%),避免非生理信号干扰;
纯度 “实验友好”:≥98%(HPLC 检测),无其他胆汁酸杂质(如胆酸、鹅脱氧胆酸),对代谢组学检测(如 LC-MS)无干扰,确保 “信号只来自目标分子”;
适用性 “场景全覆盖”:易溶于乙醇、DMSO(10mM 储备液稳定),可通过胆汁酸溶解剂(如胆酸钠)制备生理缓冲液体系,适配细胞实验(肝细胞培养)、动物模型(灌胃 / 静脉给药)、代谢通路验证(Western blot 检测相关蛋白)等场景。
三大核心科研应用场景:从代谢到疾病模型
1. 肝胆代谢通路研究的 “信号探针”
在肝脏胆汁酸合成与调控研究中,它是追踪 “胆固醇 - 胆汁酸代谢轴” 的精准工具:
通路激活与抑制验证:用原代肝细胞培养,加入 5μM Allocholic acid 后,24 小时可检测到 FXR 下游靶基因(如 BSEP、SHP)mRNA 表达上调 3-5 倍(qPCR),同时 CYP7A1(胆汁酸合成限速酶)表达下调 40%,直接证实其通过 FXR 通路抑制胆汁酸合成的机制;
代谢平衡调节实验:对比 “正常肝细胞” 与 “脂肪肝模型肝细胞” 对 Allocholic acid 的响应,发现模型细胞中 FXR 激活效率降低 25%,提示代谢紊乱可能导致胆汁酸信号通路脱敏,为脂肪肝代谢机制提供新线索。
2. 肠道 - 肝脏轴互作研究的 “桥梁分子”
在肠道菌群与肝胆疾病关联研究中,它能模拟 “胆汁酸 - 肠道菌群” 的双向调控:
菌群代谢互作实验:将 Allocholic acid 与肠道菌群(如大肠杆菌)共培养,检测到其被菌群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如别石胆酸)的转化率达 30%(LC-MS 追踪),可分析特定菌群对胆汁酸的代谢能力,关联 “菌群结构 - 胆汁酸谱” 的关系;
肠肝信号传递验证:给小鼠灌胃 Allocholic acid(50mg/kg),6 小时后检测到回肠 FXR 激活(FGF15 表达上调 2 倍),同时肝脏胆汁酸合成减少 20%,证实其通过 “肠道 FXR→FGF15→肝脏” 轴调控代谢,为肠肝轴机制提供直接证据。
3. 肝损伤与保护研究的 “调节工具”
在肝损伤模型(如药物性肝损伤、胆汁淤积)研究中,它是评估肝细胞保护的天然分子:
肝细胞保护实验: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 L02 肝细胞损伤,提前加入 10μM Allocholic acid,24 小时后细胞存活率从 40% 提升至 65%,胞内 ROS 水平下降 35%,且肝功能指标(ALT、AST)释放减少 40%,显示其对肝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
胆汁淤积模型应用:在胆汁淤积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 Allocholic acid(20mg/kg)可促进胆汁酸排泄(胆汁流量增加 25%),肝内胆汁酸蓄积减少 30%(组织切片显示胆栓减少),为胆汁淤积治疗靶点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数据实证:活性与纯度的 “硬核支撑”
纯度检测:HPLC 单一主峰(纯度 98.7%),与其他胆汁酸分离度>1.5,无干扰峰,满足代谢组学对 “单一成分” 的要求;
活性验证:10μM Allocholic acid 处理原代肝细胞,SHP 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提升 3.2 倍(Western blot),重复实验 CV=5.1%;
稳定性:DMSO 储备液(10mM)-20℃储存 6 个月,活性保留率>90%(检测对 CYP7A1 的抑制效果无明显下降)。
订购: 400-086-2158
来源:https://www.med-life.cn/product/125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