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动态
发布日期:2025/9/8 16:53:00

在微循环医学、炎症药理学及免疫调控研究领域,微循环障碍与过度炎症反应是多种慢性疾病(如外周血管病、肺纤维化、自身免疫病)进展的核心驱动因素,而兼具改善微循环与抗炎活性的工具分子,是解析疾病复杂机制的关键支撑。Pentoxifylline(己酮可可碱) 作为甲基黄嘌呤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PDE)提升细胞内 cAMP 水平,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兼具 “微循环调节 + 抗炎免疫调控” 双重活性,不仅是临床改善循环障碍的经典药物,更成为科研人员解析微循环 - 炎症互作机制、探索疾病干预策略、验证药物协同效应的 “多功能工具”,为从细胞层面到动物层面的多场景研究提供精准支持。​

 

三大核心科研场景,释放 Pentoxifylline 应用价值​
微循环障碍疾病研究的 “血流调节探针”:在周围动脉疾病(PAD)、糖尿病足、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微循环障碍模型中,Pentoxifylline 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助力解析 “微循环停滞 - 组织缺血 - 损伤修复” 的分子机制。例如,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每日灌胃给予 50-100mg/kg Pentoxifylline,21 天后缺血肢体血流灌注量较模型组提升 60%-75%(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同时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45%-55%(CD31 免疫组化),且缺血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上调 3 倍,清晰呈现其 “改善血流 - 激活缺血代偿通路 - 促进组织修复” 的作用逻辑;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缺氧再氧损伤实验中,10-50μM Pentoxifylline 可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凋亡率从模型组的 50% 降至 20% 以下),提升一氧化氮(NO)释放量(增加 40%),保护血管内皮屏障功能(跨内皮电阻值提升 35%),为解析缺血性疾病的内皮保护机制提供体外证据,助力筛选微循环改善靶点。​
炎症与免疫调控机制研究的 “活性工具”:在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免疫紊乱模型中,Pentoxifylline 的抗炎特性使其成为探索 “炎症因子 - 免疫细胞 - 组织损伤” 调控网络的理想材料。例如,在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中,腹腔注射 30-60mg/kg Pentoxifylline,可显著降低关节肿胀度(减少 50%-65%),同时血清中 TNF-α、IL-1β 等促炎因子水平降低 60%,关节滑膜组织中 NF-κB 活性抑制 45%(Western blot 检测 p-p65);在 LPS 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中,Pentoxifylline 可减少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MPO 活性降低 55%),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凋亡(caspase-3 活性降低 40%),并减轻肺间质水肿(肺湿 / 干重比降低 30%),为探索急性炎症性肺疾病的干预机制提供体内数据;此外,在体外巨噬细胞(RAW264.7)实验中,20-100μM Pentoxifylline 可抑制 LPS 诱导的 IL-6、IL-12 分泌(减少 50%-70%),同时提升抗炎因子 IL-10 表达(增加 2 倍),揭示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为免疫平衡机制研究提供体外模型。​
药物协同作用验证与多靶点干预研究的 “联合工具”:在抗肿瘤、抗纤维化等疾病的联合治疗研究中,Pentoxifylline 可通过改善药物递送效率或增强抗炎效果,验证协同干预策略的有效性。例如,在小鼠 Lewis 肺癌移植瘤模型中,Pentoxifylline(50mg/kg)与顺铂(5mg/kg)联用,较顺铂单药组肿瘤抑制率提升 35%(从 55% 升至 90%),同时肿瘤组织中血管正常化比例增加 40%,减少化疗药物引起的肿瘤缺氧(缺氧探针检测),证明其通过改善肿瘤微循环增强化疗药物递送;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Pentoxifylline 与水飞蓟素联用,可使肝组织胶原含量降低 65%(羟脯氨酸检测),较单药组分别提升 25%(Pentoxifylline 单药)、20%(水飞蓟素单药),且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 α-SMA 表达下调 70%,为探索 “抗纤维化 + 改善循环” 联合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 抗体)的协同研究中,Pentoxifylline 可减少肿瘤微环境中 M2 型巨噬细胞浸润(降低 45%),提升 CD8+T 细胞比例(增加 30%),增强免疫治疗疗效,为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研究提供新方向。​
🌟 科研级优势,保障实验可靠性​
双效活性与明确机制:兼具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提升红细胞变形能力)与抗炎(抑制 PDE、下调促炎因子)活性,作用机制明确(主要抑制 PDE4,IC₅₀≈2.5μM,对 PDE1/2/3 抑制活性低,特异性高);HPLC 纯度≥98%,不含甲基黄嘌呤类杂质(如咖啡因、茶碱含量<0.5%),避免非特异性干扰,实验重复性达 95% 以上(批间活性差异<5%)。​
良好溶解性与体内外适配性:易溶于水、生理盐水(溶解度≥20mg/mL),可直接配制为细胞培养液(常用浓度 10-100μM)或动物给药用液(常用剂量 30-100mg/kg);固体状态下 - 20℃避光储存可稳定 36 个月,水溶液 4℃保存 1 周内活性无显著下降,反复冻融 5 次仍保持 90% 以上活性;适配细胞实验(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肿瘤细胞)、动物模型(小鼠、大鼠、兔)、分子机制研究(Western blot 检测 cAMP/PKA 通路、qPCR 分析炎症因子)及药物协同实验,无需复杂助溶或预处理。​
多领域适配性:支持微循环医学(缺血模型)、炎症药理学(慢性 / 急性炎症模型)、肿瘤学(化疗 / 免疫治疗协同)、肝病学(肝纤维化)等多领域科研需求;可与血流检测设备(激光多普勒仪)、炎症因子检测试剂盒、免疫细胞分型试剂联用,构建 “微循环评估 - 炎症检测 - 机制验证” 完整研究体系,尤其适配微循环障碍与炎症相关疾病的机制探索及联合治疗策略研究场景。​
从微循环障碍的血流调节到炎症免疫的精准调控,再到药物协同效应的验证,Pentoxifylline(己酮可可碱)以 “双效活性 + 临床关联” 的核心优势,成为跨学科科研的关键试剂。深入探索微循环与炎症互作的疾病机制,从选择科研级己酮可可碱开始!

请致电 400-086-2158

https://www.med-life.cn/product/111179.html

 

上一篇:Resorufin butyrate(丁酰罗丹明):酯酶活性研究的 “荧光报告分子”,解锁酶学检测与药物筛选新效率 下一篇:Glycyrrhetic acid 3-O-mono-beta-D-glucuronide:甘草代谢研究的 “核心探针”,解锁天然药物机制与抗炎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