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动态
发布日期:2025/7/17 13:25:00

在抗感染与寄生虫病研究领域,Atovaquone(阿托伐醌)正以 “线粒体呼吸链靶向抑制剂” 的身份,成为疟原虫、肺孢子菌等病原体感染机制研究的 “精准工具”!这种兼具高效抑杀活性与低宿主毒性的化合物,凭借对病原体线粒体细胞色素 b-c1 复合物(复合物 III)的特异性抑制,从抗疟机制解析到机会性感染干预,为科研人员提供 “靶向明确、作用机制清晰” 的研究模型,推动抗感染药物研发与病原体代谢网络解析的深度突破!​

核心优势:靶向抑杀的 “三重核心竞争力”​
Atovaquone 的不可替代性源于结构与功能的协同优势:​
病原体选择性顶尖:对疟原虫细胞色素 b 的结合亲和力(Ki=1.3nM)是人体同源蛋白的 500 倍以上,可特异性阻断病原体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抑制 ATP 合成(疟原虫 ATP 水平下降 80%),却不影响人体线粒体功能(治疗浓度下宿主细胞 ATP 无显著变化);​
抗病原体谱广泛:除疟原虫外,对肺孢子菌、弓形虫等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均有抑杀作用(MIC 值 0.1-1μg/mL),尤其对耐药株(如氯喹耐药疟原虫)仍保持活性,是研究跨病原体耐药机制的理想工具;​
药理特性适配研究:脂溶性高(logP=5.8),可穿透病原体生物膜(如疟原虫食物泡膜),在红细胞内疟原虫模型中,给药后 2 小时即可检测到抑制效应,且半衰期长(血浆半衰期>60 小时),适合长效感染模型研究。​

 

四大核心科研应用场景:从基础机制到耐药研究​
1. 疟疾感染与抗疟机制研究​
在寄生虫病基础研究中:​
疟原虫能量代谢阻断验证:用 Atovaquone 处理恶性疟原虫(3D7 株),可抑制其线粒体复合物 III 活性(抑制率>90%),导致还原性辅酶(NADH)积累、ATP 合成中断,24 小时内疟原虫裂体增殖率下降 95%,且对红细胞无毒性(溶血率<1%);​
抗疟药物协同机制探索:与氯胍联用(经典复方 “Malarone”),可通过阻断疟原虫叶酸代谢与能量代谢的 “双重打击”,使抑杀效果提升 10 倍(EC50 从 0.2μM 降至 0.02μM),在实验中证实两者通过 “代谢通路互补” 降低耐药发生率,为联合用药策略提供依据。​
2. 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研究​
在免疫缺陷相关感染研究中:​
肺孢子菌肺炎(PCP)模型构建:在免疫抑制小鼠(如 CD4⁺T 细胞敲除)中,Atovaquone 可显著降低肺孢子菌载量(真菌 DNA 拷贝数下降 90%),同时减轻肺部炎症(IL-1β 水平降低 60%),是研究 PCP 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的标准化工具;​
弓形虫速殖子增殖抑制:通过抑制弓形虫线粒体呼吸链,使速殖子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率下降 85%,且可通过检测虫体形态变化(如滋养体变小、胞内寄生囊减少),直观评估其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影响。​
3. 病原体耐药机制解析​
在耐药性研究中:​
耐药突变体筛选与验证:通过诱导疟原虫耐药株,发现其细胞色素 b 基因(cytb)36、260 位氨基酸突变(如 Y268C)可降低对 Atovaquone 的敏感性(EC50 升高 100 倍),结合分子对接实验,可明确突变导致药物结合口袋构象改变的耐药机制;​
交叉耐药研究模型:由于作用靶标(复合物 III)保守,可用于研究不同病原体(如疟原虫与弓形虫)间的交叉耐药风险,实验显示疟原虫 cytb 突变株对弓形虫感染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为跨病原体耐药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4. 抗感染药物开发平台​
在药物研发基础研究中:​
候选药物筛选体系:以 Atovaquone 为阳性对照,构建基于疟原虫 ATP 水平或荧光虫体计数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可快速评估新化合物的抗疟活性,筛选效率较传统显微镜计数提升 5 倍;​
作用机制验证工具:通过对比候选药物与 Atovaquone 的抑制谱(如是否影响线粒体膜电位、是否与 cytb 竞争性结合),可快速判断其是否靶向线粒体呼吸链,在某新化合物研究中,证实其与 Atovaquone 具有协同抑制效应(联合指数<0.5)。​

 

实验数据实证:为什么它是抗感染研究 “优选工具”?​
抗疟活性:Atovaquone(0.5μM)处理恶性疟原虫 36 小时,虫体存活率从 100% 降至 5%,线粒体膜电位(JC-1 荧光比值)下降 75%;​
PCP 模型:免疫缺陷小鼠经该药物(100mg/kg/d)灌胃 14 天,肺部肺孢子菌负荷从 10⁶ copies/g 降至 10⁴ copies/g,肺部病理评分从 4 分降至 1 分;​
耐药机制:携带 cytb Y268S 突变的疟原虫对 Atovaquone 的耐药倍数达 80 倍,而野生株无明显耐药(耐药倍数<2)。

 

订购:400-086-2158

来源:https://www.med-life.cn/product/571061.html

上一篇:Thiamine HCl:能量代谢 “激活因子”,解锁神经与代谢疾病研究新视角! 下一篇:MGL-3196 游离态:代谢调控 “精准靶向器”,解锁 NASH 与脂质紊乱研究新路径!